刻骨铭心的海峡情
——回味台湾红会与宜昌的特别情缘
12/05/2007/14:57华夏经纬网
彭国忠
也许是特殊的缘分,我在宜昌市台办工作已是二十多个年头。回首往事,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台湾红十字组织与宜昌的一段特别情缘。台湾朋友的至情至义,让我时常感慨万千,让我久久走不出那长长的思念……
知恩:主刀医师收到台湾红会的特别来信
1990年的5月27日,一封贴着“孔雀蝴蝶”邮票的信函送到了湖北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肖铁生副院长的案头。这是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先生的一封来信。
肖院长拆开信急展信函,只见信中写道:“拙荆刘凤子,月初返乡探亲,途中旧病复发,幸赖及时抢救,妙手回春,卒能化险为夷,感激何似。……”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1990年4月,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先生的夫人刘凤子随旅游团到长江三峡旅游。4月15日清晨,“白帝“号旅游船正缓缓行驶在西陵峡中,突然,68岁的刘女士肠梗阻旧病复发,腹部阵阵剧痛,并且不时出现休克状态。刘女士的病情一下揪紧了全体船员和游客们的心。船长一面召集船上医生进行急救,一面下令游船向下游城市宜昌全速前进。
上午9时,葛洲坝船闸管理局调度室接到“白帝”号轮的高频电话,值班人员便开始忙碌着商讨和采取最佳接运方案。按照惯例,“白帝”号轮抵达宜昌后,应停靠在南津关码头等候编组之后,排队过闸。根据当时排队情况,“白帝”号轮须在葛洲坝上游等候两个多小时。为了争取时间,调度室决定安排“白帝”号轮提前过闸,争取这两个多小时等候时间。可是,从开闸到出闸仍然需要一个多小时。调度室主任骆世钟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如果将救护车开到葛洲坝上,从船闸内接人还可以争取到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从船闸内接人危险性大,同时也违反船闸安全管理规定。船闸管理局负责人经过周密考虑和安排,毅然破例同意了从船闸内接病人去医院的方案。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急救请求后,更是一刻也不敢耽搁。救护车早早地就守候在葛洲坝上。上午11时许“白帝”号轮刚刚在葛洲坝2号船闸停稳,医护人员和船闸管理人员就立即跳上游轮,搭上跳板,一双双热情的手伸向病人,抬的抬,扶的扶。此时已是面色泛青,有气无力,情况十分危急。病人送上车后,医护人员一边作紧急处理,一边通知医院赶紧安排手术。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当地最有名气的外科医师肖铁生副院长决定自己亲自主刀。在手术室里,年逾花甲的肖院长全神贯注,连续工作了八个半小时,硬是从死亡线上把刘女士拉了回来。手术之后,杜先珍、龙萍、熊隽等几位护士日夜轮流守护在刘女士的病床边。当时,大陆通讯还不很发达,为了让刘女士能随时与台湾亲人通话,宜昌市电信局特地为刘女士在病床边安装了一部国际直拨电话。住院期间,宜昌市政府领导以及宜昌市卫生局、宜昌市台办、宜昌市红十字会负责人都曾多次到医院看望刘女士。宜昌人对台湾同胞的尽心尽力,让刘女士非常感动。刘女士几次掏出数百元钱要塞给肖院长和几名护士,可都被婉言谢绝。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刘女士终于病愈可以出院了。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5月5日登上了返回台湾的飞机。
刘女士病癒回到台湾不久,常松茂副秘书长便给肖铁生院长寄来了这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报德:台湾红会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特别作用
红十字会本来是一个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国际性组织,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会的基本宗旨。但由于政治的羁袢,从1949年到1990年两岸红十字会竟长达40年不曾往来。
刘凤子女士在宜昌发病,牵动了常松茂及其同仁们的神经,亲情已让他们再也顾及不了那么多。两岸红十字会的第一个电话,就是常松茂先生于1990年4月16日上午从台北直接打给中国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的。所幸的是,这一求救电话竟然让台湾红十字组织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大陆同胞真诚、热情和友善,从而敲开了两岸红十字会交流的大门。
1990年9月10至12日,时任台湾红十字组织的秘书长陈长文先生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在金门签署「金门协议」,确定两岸共同以人道、安全的考虑,遣返偷渡客或刑事犯与刑事嫌疑犯。1991年5月,台湾红十字组织徐亨会长与常松茂副秘书长应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陈敏章的邀请,首次到大陆访问。并且就难民、转信、寻亲、遗产继承等问题,达成了五项口头协议。1991年,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及湖北的部分地区遭遇长江洪涝灾害,台湾红十字组织得知情况后,积极动员和组织捐赠活动、为大陆送来了大批救灾物资。这是台湾40多年来的首次义举。1994年,由台湾红十字组织发起,并在台北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1995年,中国红十字总会接着在宜昌主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之后,两岸红十字会轮流作东,每年都要举办红十字交流活动,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的长江洪涝灾害,宜昌受灾情况并没有其他受灾地区严重,但台湾红十字组织却要求大陆在分配救灾物资时对宜昌给予关照。1995年,大陆主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台湾红十字组织又提议最好在宜昌举办。从两岸红十字会交流大门打开以来,台湾红十字组织已4次组团到宜昌访问、交流。直到2002年10月,台湾红十字组织的陈长文会长、陈丰义秘书长还曾带领一批新老朋友来宜昌叙旧。这种特殊的情怀,是多么地让人感慨与舒心!
情深:应邀赴台感受台湾朋友的特别关爱
1998年,台湾高雄市红十字组织经过多方奔走,终于获得台湾当局批准,同意宜昌市红十字会单独组团赴台交流访问。地市级单独组团,这在两岸交流中也是首开先例。由于我是宜昌市红十字会多年的理事,又是台湾红十字组织的老朋友,所以也在应邀之列。
1998年6月下旬,我们参访团一行七人踏上台湾进行了为时七天的访问。在台湾,我们拜访了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及台北县的红十字组织,参观了十多所学校、医院和捐血中心,所到之处,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都是那么热情、友善和坦诚,同样的肤色、同样的语言,使我们一见面,就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我们在台七天,高雄市红十字组织的秘书长王镜山老先生一直陪了七天。同吃、同住、同行,所有的参访交流以及吃住行游各项活动,都是王老先生一手安排,亲自张罗。徐亨先生当年已是87岁高龄,还亲自出面会见我们,并在他自己兴办的酒店里举行欢迎宴会。大家在交谈接触中,显得那么轻松和随意。“中华血液基金会”一位67岁的老司机,不仅牺牲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时间为我们开车,还硬是要帮忙拿行李送我们上飞机。当我们登机时,老司机还等在窗外向我们挥手告别。萍水相逢,且匆匆即别,为了最后告别的一挥手竟在候机室外足足等一个多小时,那情那景,让我们参访团的每一个成员,无不为之震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台湾归来,一晃已有10个年头。世事虽有诸多变化,可我与海峡那边的情感依旧如故。台湾的一景一物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记忆犹新,尤其是海峡那边的亲情、乡情和友情,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些年来,我一直与他们保持着书信、电话联系,逢年过节都要寄张贺卡互致问候。两岸深厚的情谊啊,是那样的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