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从台湾去“中国化”谈重庆“去四川化”!作者:乐天派引子: 重庆直辖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就像渝中半岛的高楼一样节节高。与此同时,自身实力的增长,也使“成渝口水仗”逐步升级衍生成“川渝之争”。自身实力的强大,也趋势着重庆为自己“立碑著书”: 前些年已经有某些重庆人叫嚣我们吃的是"渝菜"不是“川菜”,看的是“渝剧”不是“川剧”,要将“四川外语学院”改为“重庆外语学院”,将“四川美术学院”改为“重庆美术学院”,自己说的是“重庆话”而不是“四川话”,最近,又有人叫嚣要将“川江号子”改为“渝江号子”.......似乎重庆一直辖,就应当与四川“一刀两断”,把一切属于四川或带有"四川"字样的东西除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树立重庆直辖市的“形象”。在中国,行政区划的调整或者某地归属的易主好像能改变很多东西,看下海峡对岸的台湾,《马关条约》割给日倭,1945年光复民国,1949至2010两岸分治一甲子。漫长的岁月好像能消磨很多东西,但是在历史长河下,我们却看到中华文化在台湾愈酿愈香,传承至今。诚然,中华不能等同于中国,中国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地理上的范畴。阿扁执政八年不遗余力地推动“去中国化”,他们也知道自己从小是受中华文化的教育长大了,虽然渗透着日本殖民的烙印,但是不能否认“根”的“中华性”,所以他们的“去中国化”只是抠掉台湾呈现在国际社会的“中国字眼”,如:“中油”、“中船”及“中华邮政”3家企业各自更名为“台湾邮政”、“台湾石油”与“台湾国际造船公司”,“中华电信”、“中华航空”、“中钢”也照此更名;凡以“台湾省”为名的公营事业单位,如“台湾省自来水公司”,应直接更名为“台湾自来水公司”。台独分子的思维很简单,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但不代表台湾属于中国,因为历史上中华文化渗透范围很广,文化上的从属不等同于政治上的归属。企图从表面割断两岸的联系。 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出政治闹剧而已,但是也不可否认,纵观台湾社会对“中国”一词的亲近度已经大不如前。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的促成,在这里我不想多讲,但是我们看看海峡西岸的重庆市,就可以觉得台湾的做法是能找到“参照”的,甚至是可以“理解”的。 与大陆台湾共属中华母体一样,现在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历史传承中,也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这是巴、蜀及无数外省移民共同作用、水乳交融的结果!但是直辖十二年的重庆也同台湾一样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名词——“巴渝”,一个搜狗拼音目前还打不出来的词语。 重庆否认四川,就像儿子不认妈一样,虽然行政区划来看四川和重庆是平级的,甚至薄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是从文化上来看,重庆一直是依附于大四川这个母体的一份子。 行政区域的调整和划分,不应当影响到相互的交流与认同,更不应当成为宣扬地区主义和地域歧视的理由。重庆直辖了,对于自身的发展是个难得的机遇,发展了的重庆,再来带动支持四川的发展,或者两地共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是很好的,也是两地人民所期待和愿意看到的。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造成两地隔阂与相互攻击的借口。 综观重庆的历史,直辖的时间远远赶不上在四川内的时间.重庆的发展乃至直辖,四川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一旦直辖了,就认为“从四川解放出来了”,就可以翻脸不认人了,就可以把四川排除了,这是一种狭隘的地域思想在作怪。 过度的“去四川化”不仅不能提高重庆的形象和影响力,相反,只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某些重庆人是多么的缺乏文化修养与包容精神。只能让更多的人对重庆这种狭隘的地域意识感到担心。某些重庆人对外地人将重庆和四川相提并论感到不满,殊不知,重庆的有些东西,一旦真正去掉了“四川”的标签,还真的会影响力大减。试想:真正有多少人认识“渝菜”,“渝剧”,“渝江号子”? 文化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价值认同,文化的修改不是儿戏,不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更或者经济利益面子利益的考量就可以修改的。历史不应否定,文化理应传承!愿川渝两地传承巴蜀文化! 愿天府之国永葆沃土生机!
|